欢迎访问中药360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大全 >> 喝中药一定要注意啊

喝中药一定要注意啊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6-12-28 09:08 编辑:admin 手机版访问
导读:中药,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

  中药,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 中药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

  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中草药目录

  解表药:细辛桂枝防风羌活蔓荆子葛根柴胡,炒牛蒡子,蝉衣,荆芥薄荷桑叶菊花升麻

  清热药: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柏黄连虎杖栀子,重楼,柴胡,板蓝根蒲公英地骨皮知母生地,黄玄参胖大海大血藤赤芍白头翁牡丹皮

  化痰止咳平喘药:炙麻黄,制半夏,川贝,浙贝,杏仁,炒苏子,炒莱菔子,炙百部前胡白前桑白皮葶苈子 ,炙紫菀,炙冬花,鱼腥草,炒白芥子桔梗,浮海石,制远志

  平肝熄风药:天麻,勾藤,炒僵蚕,炒地龙,蜈蚣,全蝎。

  祛风湿药:羌活,独活,木瓜威灵仙,仙灵脾,海风藤青风藤,制狗脊骨,碎补,防风,虎杖,香加皮,稀莶草, 秦艽鸡血藤忍冬藤续断,槲寄生,制南星,制川乌,制草乌,泽兰

  活血化瘀药:当归,川芎,制元胡,郁金丹参桃仁红花,炒地必虫,淮牛膝,川牛膝乳香,制没药,炙甲片,牡丹皮

  行气药:陈皮木香,炒枳壳,制香附片,姜黄,制元胡。

  止血药:白及茜草 ,黄炭。

  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砂仁,炒苍术,制川朴。

  消食药:炙鸡金,炒莱菔子。

  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茵陈,炒车前子,米仁,金钱草,扁蓄,瞿麦滑石海金沙

  安神药:炒酸枣仁,制远志,制五味子

  补虚药:紫河车粉,鹿角片,炒杜仲,制山茱萸枸杞子党参,炒白术黄芪甘草,当归,炒白芍熟地黄麦冬北沙参

  泻下药:生大黄火麻仁郁李仁大戟牵牛子甘遂芒硝

  三大误区

  误区1:越贵越补

  有些人认为中药[2]越贵越补,常不惜花高价买鹿茸、人参之类的中药,其实进补功效未必就好。“缺什么,补什么”是进补的基本原则,中药不应以售价的贵贱来分功效的高低,关键是根据自身体质来选择相应补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误区2:越多越补

  “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很不科学。冬季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误区3: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证的人不宜进补。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人们在进补前,最好先向专业医生咨询,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特点,对症施用,如热性体质者,就不适合服用人参、鹿茸、海马等温热性的药物。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热点排行

好文阅读

快速导航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