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药360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名方 >> 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疗法 中医如何调理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疗法 中医如何调理慢性盆腔炎

来源:中药360 时间:2020-10-28 15:48 编辑:liuhailing 手机版访问
导读:小腹刺痛或胀痛,疼痛放射至腰骶部,下腹部有包块,压之疼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色暗有块。舌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如已形成慢性附件炎,则可触及肿块。

  慢性盆腔炎种类

  盆腔炎的范围主要局限于输卵管、卵巢、和盆腔结缔组织,常见的有以下类型:

  1、输卵管炎:是盆腔炎中最为常见的。输卵管粘膜与间质因炎症破坏,使输卵管增粗、纤维化而呈条索状或进而使卵巢、输卵管与周围器官粘连,形成质硬而固定的肿块。

  2、输卵管积水与输卵管卵巢囊肿:输卵管发炎后,伞端粘连闭锁,管壁渗出浆液性液体,潴溜于管腔内形成输卵管积水。有明输卵管积脓的脓液吸收后,也可形成输卵管积水。如果同时累及卵巢则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

  3、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炎症蔓延到宫旁结缔组织和子宫骶韧带处最多见。局部组织增厚、变硬、向外呈扇形散开直达盆壁,子宫固定不动或被牵向患侧。

  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疗法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有湿热瘀结、寒凝气滞两大类。

  1、湿热瘀结盆腔炎

  主证:常有低热,腰酸腹痛,月经期或劳累时加重,胸闷食少,口干不欲饮,月经提前,带多色黄秽臭,大便或干或稀,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蒲公英15克,黄柏10克,鱼腥草15克,土茯苓15克,败酱草15克,桃仁10克,红花8克,血竭10克,川牛膝m克,生甘草8克,共煎水内服。每日一剂,每剂服2-3次,最后可用药渣再煎水熏洗或坐浴。月经期或孕妇忌用。

  2、寒凝气滞盆腔炎

  主证:小腹胀痛有冷感,月经期或劳累、受凉后加剧,得温则减。经行乳房胀痛,月经期后,量少,色紫有块,带多清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

  治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乌药10克,香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炮姜10克,五灵脂10克,生蒲黄6克,赤芍10克,炙甘草5克,共煎水内服。每日一剂,每剂服2-3次。最后的药渣仍可再熬水坐浴或熏洗,但应热洗,水凉后不宜用。月经与孕期忌用。

  慢性盆腔炎、腹部包块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效果甚好,它具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或暖宫散寒之功效。其方法为:

  保留灌肠方: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鸭跖草各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三棱10克,玄胡索10克,香附10克,共加水熬至100毫升,用5号导尿管或小儿肛管,插入肛门14厘米以上,在30分钟内灌完,灌完后卧床30分钟,一月1次,连用5-7天为1疗程。

  操作前准备:

  ①将一剂中药浓煎looml备用。

  ②一次性输液器l具,石腊油或润滑油少许。

  ③灌肠前要排空大、小便,以减轻腹压及清洁肠道。

  操作方法:

  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后,取右侧卧位,使臀部移近床沿,按静脉输液方法连接好输液器,排出气体,输液器剪去针头,末端涂上少量润滑油,缓慢的从肛门插直肠lo一15cm,将药液缓慢滴入。药液温度以39℃一41℃为宜,压力要低,液面距门不得超过30cm,待灌完后,尽量卧床休息。

  中药热敷方:乌头.10克,艾叶12克,鸡血藤30克,益母草20克,红花8克,白芷10克,川椒10克,羌活、独活、伸筋藤、透骨草、玄胡索各12克共研细末。用法:将药末喷湿后,装入纱布袋内,放人锅中隔水蒸30分钟后,趁热敷于疼痛或有包块处,冷后撤去,第二天蒸热再用,每袋连用1周。夏天可用塑料袋将药袋装好放进冰箱内,以免变质。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维胞、中极、归来、关元。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

  药液:胎盘组织液、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2毫升加5毫升生理盐水。每次任取一种药液注射,亦可用不同药液在不同穴位注射。

  选主穴2个,配穴1个,每穴注入0.5毫升药液。穴位可轮用。注射时,进针不可过深,以得气为度,缓缓推入药液。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一疗程。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子宫。

  配穴:分3组。1、中极、气海、关元、肾俞、血海、足三里、关元俞、三阴交;2、八髎;3、子宫、内分泌、盆腔、卵巢(均为耳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如为附件炎、输卵管不通等症,加取第1组配穴,每次照射共4穴;如为盆腔内肿块,加第2组配穴。效不显时,酌加第3组。

  用氦氖激光治疗仪,波长6328埃。主穴加第1组配穴,输出功率为3~5毫瓦,子宫穴照射10分钟,配穴每穴照5分钟;主穴加第2组配穴,输出功率为25毫瓦,每次共照射20分钟。耳穴用导光纤维直接接触皮肤,输出功率为7毫瓦,光斑直径4毫米,面积为12.56平方毫米。每次选2~3穴,每穴照射5分钟。均为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艾灸

  (一)取穴

  主穴:气海、中极、归来。

  配穴:大肠俞、次髎。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显时加配穴。每次取2~3穴。操作可用传统法隔姜灸亦可用经穴灸疗仪灸照。传统法为:取纯艾做成直径1.5厘米,高1.8厘米的艾炷,置于0.4厘米厚之鲜姜片上点燃,每穴灸3壮,每壮约需6~7分钟。灸照法为:用经穴灸疗仪,灸头固定在穴位上,穴上置0.2厘米厚之鲜姜片,每次灸照20分钟,温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度。上述均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约需二~三疗程。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关元、水道、足三里、三阴交、归来、蠡沟。

  配穴:腰酸加肾俞、次Liao、委中;白带多加地机、阴陵泉;月经不调加照海、行间;腹胀加带脉、气海;炎性肿块加府舍。

  (二)治法

  每次选主穴2~3穴,据症酌加配穴。关元穴针感要求达到阴道,水道、归来宜往附件部放散,手法要求提插轻匀,并结合小幅度捻转,重在激发得气。以停针时,患者感到腹内有一阵阵如发病时的腹痛感为佳。余穴得气后,作平补平泻手法。均留针15~20分钟,腹部穴留针时可加用温针。针刺时,不宜直接刺炎症部位和包块区。月经期暂不用温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关元、肾俞、三阴交、第十七椎下。

  配穴:气海、腰眼、大椎、八髎。

  (二)治法

  主穴为主,效欠佳时加取或改取配穴。每次选用2~3穴,先按摩穴位,待周围络脉显露后,即用三棱针点刺,按症情轻重而决定点刺数量及深浅,再以投火法或抽吸法拔罐5~10分钟。出血量少则3~5毫升,多可达数十毫升。

  并可先取罐具以闪火法吸拔,留罐15~20分钟,再以三棱针(亦可用皮肤针)迅速点刺十数下,散刺轻刺,以微出血为准。接著艾条薰灸15分钟。

  上穴方法每日或隔日1次,穴位交替轮用,10次为一疗程。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下腹痛:归来、水道,腰痛:命门、肾俞、气海俞、腰阳关;腰骶痛:关元俞、膀胱俞、上髎、次髎、炎性包块: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处。

  (二)治法

  敷药制备:炮姜30克,草红花24克,肉桂15克,白芥子胆南星各18克,麻黄、生半夏、生附子各21克,红娘子、红芽大戟各3克。用香油5斤将上药炸枯去渣,按每斤油加入樟丹240克,1.5斤油加麝香4克、藤黄面30克,摊成大膏药每张重6克,小膏药每张重3克,备用。

  使用时将所选穴区洗净拭干,把膏药加温烘烊后贴穴,除阿是穴用大膏 药,余均用小膏药。夏季12小时换药1次,冬季2日换药1次。月经期停用,12次为一疗程。

  辨证食疗:

  1、气滞血瘀

  表现:小腹刺痛或胀痛,疼痛放射至腰骶部,下腹部有包块,压之疼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色暗有块。舌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

  食疗: ①山楂30克,佛手15克,苦荬菜60克,加水同煎,每日1剂,连服7~8剂。 ②败酱草30克,佛手、玫瑰花各10克,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5~6天。

  2、肝肾阴虚

  表现:小腹隐隐作痛,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腥臭。伴腰膝酸软,头晕,或月经提前,色淡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食疗: ①生地30克,粳米30~60克。将生地洗净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100毫升。把粳米煮粥,待八成熟时入药汁,共煮至熟。食粥,可连服数日。 ②鸽蛋5个,阿胶30克。先将阿胶置碗中,入清水适量,无烟火上烤化,趁热入鸽蛋和匀即成。早晚分作2次食用,可连续服用至病愈。

  3、脾肾阳虚

  表现:小腹坠胀、隐痛,带下量多、清稀。伴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肿。舌淡体胖,苔薄白,脉沉细。

  食疗: ①韭菜根50克,鸡蛋2个,白糖50克,同煮汤食,连服数天。 ②核桃仁20克,芡实18克,莲子18克,粳米60克,煮粥常食。

热点排行

好文阅读

快速导航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