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药360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大全 >>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的鉴别方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茵陈的鉴别方法

来源:中药360 时间:2017-06-28 11:28 编辑:admin 手机版访问
导读:茵陈是一味中药材,具有泻火,平肝,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等症状!茵陈的药理作用有哪些?茵陈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简介】茵陈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能。用于黄疸尿少、黄疸型肝炎、湿疮瘙痒等症。

  【来源】 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产地与分布】

  主产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全国广有分布。陕西产者称“西茵陈”,质量甚佳。

  【鉴别要点】

  茵陈幼苗多为蜷缩团状,全株密被白毛、灰绿色;叶多裂成丝状,绵软如茸;气微香、味微苦。

  而铃茵陈则茎略呈方形、灰黑色、长约60cm;叶对生、羽状分裂、花萼实似铃、罐状,有毛;气微,味淡。白花茵则茎呈圆柱形、青绿色而微紫;叶卵形、全缘;有的可见穗状聚伞花序;气芳香、味辛凉。

  【功效与作用】

  《本经》:“风湿寒热邪气,热结。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白食之仙。”

  《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面白悦,长年。”

  《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药理作用】

  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利胆作用。

  实验表明茵陈煎剂、茵陈栀子煎剂、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以3:1.5:1)及其醇提取物均有促进大白鼠胆汁分泌的作用,但不够明显,茵陈煎剂对正常人的胆囊收缩(X线检查)只表现轻度缩小,容积改变不显著。 茵陈的水浸液及精制浓缩浸液(去除及未去除挥发油的两种)对急性胆囊插管及慢性胆囊瘘管犬均有明显利胆作用,推测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水及醇溶性物质,而挥发袖的作用则可疑或较弱;但也有报道,从南京茵陈中分离出的挥发油,对豚鼠有利胆作用。

  对实验性肝炎的影响。

  实验表明,茵陈蒿汤、茵陈蒿及栀子大黄煎剂均能降低小白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死亡率,茵陈的水浸液及精制浓缩浸液,对四氯化硪中毒性肝炎的犬其利胆作用较对正常犬显著,茵陈煎剂及茵陈挥发油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家兔的血清转氨酶无影响,但后者能使肝炎家兔食量增加,对病毒性肝炎之小白鼠无改善其死亡率及肝细胞病变的作用。 茵陈蒿汤煎剂对家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

  解热及抗微生物作用。

  茵陈蒿汤、蒿陈浸剂对家兔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茵陈及其同属植物Artemisia tridentata及A.nova的挥发油,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牛型及人型结核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茵陈挥发油在试管内能抑制皮肤病原性真菌的生长,其抗真菌有效成分为茵陈炔酮。

  降压作用。

  茵陈的水浸剂及精制浸液均有降压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精静脉注射及十二指肠给药对大鼠、猫、兔、犬均表现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可能系通过中枢以及内脏血管扩张而致;对离体心室纤颤兔心冠脉流量明显增加,并使其恢复节律收缩。

  利尿作用。

  茵陈的水浸液、精制浓缩浸液以及6,7-二甲氧基香豆精对犬均表现利尿作用;茵陈挥发油对中毒性肝炎之家兔能使尿量增加,尿色由黄变清。 由此可得出茵陈有利尿的作用。

  止痒、爽身。

  茵陈还有很好的清热止痒、爽身的效果,以茵陈适量煎汤兑入澡水中洗浴可治疗遍身风痒、头皮瘙痒等症。

  缓解黄疸。

  本品苦泄下降,性寒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黄柏、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同用。

  治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多为肝细胞尚未成熟,机体代偿功能不全而致,且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故应早期治疗。茵陈大枣汤有促进肝细胞活性,益气生津,保肝退黄之功效。本法疗效佳,用法简单,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禁忌】

  需强调的是,无论是药用还是食用茵陈,都要抓住采收的最佳时机,莫到茵陈“当柴烧”时再用。特别是在做茵陈粥时,应以稀薄为宜,脾胃虚寒者不宜选用。

  茵陈、红花不可同服。

  【名典鉴别】

  ①《神农本草经》:“茵陈,味苦平。生丘陵阪岸上。”

  ②梁·《名医别录》:茵陈生太山丘陵及坂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③陶弘景曰:“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秋又生。”

  ④五代·韩保昇曰:“叶似青蒿背白。”

  ⑤唐末宋初《日华子诸家本草》:“茵陈出和州及南山岭上,一名石茵陈。”

  ⑥宋·苏颂曰:“近道皆有之,不及太山者佳。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山茵陈。江宁府一种茵陈,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阶州一种白蒿,亦似青蒿而背白,本土皆以茵陈入药。今南方医家用山茵陈,乃有数种。或者其说云:山茵陈,汴京及北地用者,如艾蒿,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生黑。江南所用者,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高三四尺,气极芬香,叶甘辛,俗又名龙脑薄荷。吴中所用,为石香柔也,叶至细、色黄味辛、甚香烈、性温,若误作解脾药服,大令人烦。以本草论之,但有茵陈蒿,无山茵陈,注云:叶似蓬蒿而紧细。今汴京北地所用山茵陈是也。大抵世方用山茵陈疗脑痛,解伤寒发汗,行肢节滞气,化痰利膈,治劳伤最要。详本草正经,惟疗黄疸,利小便,与世方都不应。今试取汴京所用山茵陈为解肌发汗药,灼热少效;江南山茵陈疗伤寒脑痛绝胜。比见诸医议论,谓家茵陈亦能解下隔,去胸中烦。方家少用,但可研作饮服之,本草所无,自出俗方。茵陈蒿当别是一物,主疗自异,不得为山茵陈也。此说亦未可据。但功较之,则江南者为胜;以经言云,则非本草所出。医方所用,更当考论耳。”

  ⑦明·《本草蒙筌》:“茵陈蒿。随处俱产,太山者良。叶细青蒿虽同,叶背白色却异,秋后落叶,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又曰:“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谓之。祗疑两药一种,因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⑧清·《本草求真》:“茵陈本有两种,叶细而青蒿者可用,老生子如铃,则为山茵陈矣。嵩为杀虫,及治口疮”。

  【快速鉴别】

  多揉成团状,灰绿色,全株被白毛,绵软如绒。茎长7~lOcm,基部较粗,完整的叶多具柄,与细茎相连,叶片分裂成丝状。气微香,味微苦。品质以幼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

热点排行

好文阅读

快速导航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