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药360
当前位置:首页 >> 功效与作用 >> 鸭跖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

鸭跖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

来源:中药360 时间:2016-06-14 11:29 编辑:admin 手机版访问
导读:鸭跖草为鸭跖草种植物鸭跖草的全草,有行水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等!...

  【名称】鸭跖草

  【来源】为鸭跖草种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鸭跖草 一年生草本。茎圆柱形,肉质,长30~60厘米,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叶互生,带肉质;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至2厘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狭圆成膜质鞘,总状花序,花3、4朵,深蓝色,着生于二叉状花序柄上的苞片内;苞片心状卵形,长约2厘米,摺叠状,端渐尖,全缘,基部浑圆,绿色;花被6,2列,绿白色,小形,萼片状,内列3片中的前1片白色,卵状披针形,基部有爪,后2片深蓝色,成花瓣状,卵圆形,基部亦具爪;雄蕊6,后3枚退化,前3枚发育;蜂蕊1,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压扁状,成熟时裂开。种子呈三棱状半圆形,暗褐色,有皱纹而具窝点,长2~3毫米。花期夏季。 生田野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西藏地区使用的鸭跖草,为同属植物大苞鸭跖草的全草。

  【性味】甘,寒。 ①《本草拾遗》:"苦,大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肝、脾、肾、大小肠诸经。"

  【功效与作用】

  行水,清热,凉血,解毒。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3两,大剂可用5~7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捣汁点喉。

  【禁忌注意】

  《泉州本草》:"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

  【附方】

  ①治小便不通:竹鸡草一两,车前草一两。捣汁,入蜜少许,空心服之。(《濒湖集简方》)

  ②治五淋,小便刺痛:鲜鸭跖草枝端嫩叶四两。捣烂,加开水一杯,绞汁调蜜内服,每日三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酌减。(《泉州本草》)

  ③治赤白下痢:蓝姑草,煎汤日服之。(《活幼全书》)

  ④治黄疸性肝炎:鸭跖草四两,猪瘦肉二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⑤治高血压:鸭跖草一两,蚕豆花三钱。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⑥治水肿、腹水:鲜鸭跖草二至三两。水煎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吐血:竹叶菜捣汁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⑧治沙鼻不时流血、鼻衄;地地藕,煎汤三次服。(《滇南本草》)

  ⑨治喉痹肿痛:㈠鸭跖草汁点之。(《袖珍方》)㈡鸭跖草二两。洗净捣汁,频频含服。(《江西草药》)

  ⑩治小儿丹毒,热痢以及作急性热病的退热用:鲜鸭跖草二至三两(干的一两),重症可用五至七两。水煎服或捣汁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食疗价值】

  鸭跖草科草本植物鸭跖草和波叶鸭跖草的茎叶(苗)或全草。又称鸡舌草、碧竹草、耳环草、竹叶菜、竹叶水草、碧蝉花。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春季或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夏、秋季采者,亦可晒干备用。

热点排行

好文阅读

快速导航Nav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