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药360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大全 >> 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 白鲜皮的鉴别方法 白鲜皮的配伍应用

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 白鲜皮的鉴别方法 白鲜皮的配伍应用

来源:中药360 时间:2016-06-15 09:13 编辑:admin 手机版访问
导读:白鲜皮是一味中药材,具有祛风、燥湿、清热、解毒的功效,白鲜皮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白鲜皮的鉴别方法有哪些?白鲜皮的配伍应用有哪些?...

  白鲜皮简介

  白鲜皮又名北鲜皮,为多年生草本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全株有股特异的刺激味,产于冀、辽、川、江、浙、皖等省。北方于春、秋两季采收,南方于夏季采收。挖出根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粗皮,趁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即可入药。

  其性寒,味苦咸,入脾、胃经,具有祛风、燥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疮毒、疥癣、皮肤痒疹、风湿痹痛、黄疸等症,为治风痹、清热毒、胜湿之要药。市场上有以萝藦科植物鹅绒藤干燥的根皮冒充白鲜皮,使用时注意鉴别。

  功效与作用

  1.清肺止咳,火热之邪,上灼于肺,伤津劫液,阻遏气道,使肺之肃降无权。

  其症可见:咳嗽气粗,痰黄而稠,鼻咽干燥,面唇红赤,烦渴便秘。

  白鲜皮苦、寒,入肺经,可清在肺之热邪,金气清肃,咳嗽自消。

  2.清热利湿,白鲜皮昧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可用于因湿热而致各种病症。

  3.祛风燥湿。

  4.清热解毒,白鲜皮苦、寒,具清热解毒之功效。

  5.清热定惊,白鲜皮苦寒,其清热、泻火力强,故用于因热则生风之候。

  6.鉴别应用:白鲜皮与苦参均能清热燥湿,同可用治湿热疮毒,风疹疥癣,以及黄疸尿赤等症。然苦参功胜,兼可利小便,且可杀虫止痒,还可用治麻风,并可代黄连治痢。

  而白鲜皮则为“诸黄风痹之要药。”故两者疗病各有特长。

  配伍应用

  1.配白蔹,清热解毒,祛湿止痒,敛疮生肌。主治湿热疮疡,痈疮肿毒,皮肤瘙痒,烧烫伤等。

  白鲜皮苦寒,鲜毒清热之力强,并能止痒;

  白蔹苦辛,能消肿敛疮,并具生肌之效,两药合用解毒敛疮,生肌止痒作用增强。

  2.配苦参,清热解毒,利水除湿。主治湿热蕴结,小便不利,灼热涩痛等症。

  白鲜皮,苦参均味苦,性寒,均具清热、解毒、燥湿之功。

  但苦参有显著的利尿作用,故两药合用解毒清热、利水除湿作用大增。

  3.配茵陈蒿,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治湿执黄疸。

  白鲜皮、茵陈均苦寒泻热,均具利湿退黄之功效。

  两药相须为用,其利湿退黄作用倍增。

  4.配防风,疏风、清热、止咳。主治风热咳嗽。

  自鲜皮寒能清热,防风辛可发散解表、祛风。

  两药合用,可发散解毒,清肺热,而止咳。

  鉴别方法

  真品白鲜皮:外观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7~12厘米,直径1~2厘米,厚2~5毫米,表面黄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的有纵皱和侧根痕,内表面淡黄色,光滑而具侧根形成的圆孔;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乳白色,呈层状。在日光或灯光照耀下,可见闪烁的白色细小结晶;闻之有股膻味,口尝味微苦。

  伪品鹅绒藤:外观亦呈卷筒状或半卷筒状,但多比正品短,最长也就5厘米,且较薄,皮厚仅1~2毫米,外表面呈浅黄棕色,表面粗糙,有的可见细纵纹,常有纵向和横向裂纹。内表面类白色,有小的突起;质地虽亦脆,易折断,但断面不平坦,可见三层,内外两层白色,较薄,中间那层为橙黄色,较厚,光照下看不到结晶;闻之气微无膻味,口尝味淡,嚼之有渣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白鲜皮的水浸剂对多种致病真菌,如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所含的白鲜碱小量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可使心肌张力增加,分钟输出量及搏出量均增多;对子宫平滑肌有强力的收缩作用,而伪品鹅绒藤不具备这些功效,且与真品白鲜皮不属于同科植物,故不可代替白鲜皮使用。

热点排行

好文阅读

快速导航Navigation